兩岸環境治理合作共贏脫硫脫硝技術加強合作和交流22
发表时间:2020-08-04 08:25 最近20年中國大陸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副作用也開始慢慢顯現,其中空氣汙染顯現最爲嚴重。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被粉塵;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汙染物嚴重影響空氣質量。北京尤爲嚴重,連續多日嚴重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水平,中國大陸空氣汙染確實對人體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所以脫硫脫硝除塵的治理就迫在眉睫,已經到了刻不容緩壯士斷腕的地步因此國家開始大力治理改善環境對高汙染環境企業進行治理。 在正在召開的“兩會”中,空氣汙染也成爲最受關注問題。政協發言人坦言,空氣汙染是目前**的民生問題,民衆都迫切期待改善空氣品質。2013年人大表決政府組成人員名單時,環保部部長收到了最多的反對票。事實上,無論精英還是普通民衆,都渴望中國大陸官方真正下決心治理空氣汙染。 中國台灣《旺報》社評表示:造成中國大陸空氣汙染的原因並不複雜。最新研究顯示,京津冀區域空氣汙染中,燃煤占30﹪,機動車占22﹪,工業占12﹪。煤炭作爲大陸的主要能源,占能源消費近70﹪,同時煤炭清潔水平不是很高;中國大陸汽車量快速增長,高排放的車輛淘汰速度緩慢。以上兩點是導致中國大陸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 中國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經濟發展過程相似,中國台灣還是有許多經驗值得大陸地區學習的。海峽兩岸一水之隔、在環境和經濟方面相互高度依賴,兩岸應該主動合作治理空氣汙染脫硫、脫硝、除塵治理方面應該加強合作。 中國台灣在治理空氣汙染方面起步是很早的。1955年台北市就率先對生煤使用進行管制。1975年就制定了《空氣汙染防制法》,以類似于排放標准的“防制區內最高容許量”爲主要管制方式。1982年中國台灣地區**次修訂該法,1999年將征收空氣汙染費加入法律,使該法案不斷與時俱進並顯現成效。 兩岸的發展及其相似,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享受了發展帶來的紅利同時環境汙染也必然形成;在保證生産指標及安全生産的前提下,力求技術水平適度先進合理、穩妥可靠,降低勞動強度,節約投資,實現環境汙染總量控制,做好潔淨生産,是當務之急。因此中國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在脫硫脫硝除塵的治理方面應該加強合作多進行技術交流。 |